AI 客服的大腦升級術:從「指令」到「情境」,打造真正聰明的 AI 代理
2 分鐘左右可讀完
範式轉移:AI 的智慧,不只靠「說話的藝術」
你是否曾對 AI 聊天機器人感到失望?一開始它似乎無所不知,但多問幾句就開始「失憶」,忘記你們剛剛聊過的內容,或者對你的公司內部問題一問三不知。這不是 AI 不夠聰明,而是我們與它互動的方式需要一次大升級。
長久以來,我們專注於「提示工程」(Prompt Engineering)——也就是研究如何下達最精準的指令,讓大型語言模型(LLM)吐出我們想要的答案。這是一門重要的藝術,它教會我們如何與模型「對話」。
但現在,遊戲規則變了。要打造一個能真正解決複雜問題、能記住客戶、能使用工具的 AI 代理(Agent),光靠漂亮的指令是遠遠不夠的。我們需要從「對話的藝術家」轉變為「世界的建築師」。
歡迎來到「情境工程」(Context Engineering)的時代——一門為 AI 建構整個認知世界的架構學。
等一下,什麼是提示工程?
在我們深入探討情境工程之前,先快速回顧一下它的基礎。提示工程,說穿了,就是設計和優化文字指令的學問,目標是在不改動模型本身的前提下,引導它產生最準確、最有用的回應。這就像學會如何跟一位博學但需要清晰指引的專家溝通。
常見的技巧有三種:
- 零樣本提示 (Zero-Shot Prompting): 直接下指令,不給任何範例。例如:「幫我把這段文字總結成三點。」這適用於模型已經很熟悉的簡單任務。
- 少樣本提示 (Few-Shot Prompting): 在指令中提供幾個「輸入-輸出」的範例,像是在教它舉一反三。例如,先給它看幾個「產品特點 -> 產品描述」的範例,它就能學會你的風格。
- 思維鏈提示 (Chain-of-Thought, CoT): 引導模型「一步一步地思考」。這能讓模型在處理數學或邏輯問題時,先把推理過程寫下來,大幅提升複雜任務的準確率。
提示工程是所有 AI 應用的基石,但當我們試圖打造一個能處理多輪對話、需要存取外部資料的客服代理時,它的局限性就暴露無遺了。
思維的升級:為何我們需要「情境工程」?
想像一下,你正在和一位客服專員對話。如果他每秒都在失憶,忘記你的名字、你的問題、你上一秒才提供的訂單編號,你是不是會抓狂?
很多 AI 代理的失敗,正是源於這種「情境失敗」(context failures)。問題不在於模型(LLM)不夠強大,而在於系統沒能把解決問題所需的關鍵資訊提供給它。
一個絕佳的比喻:CPU、RAM 與作業系統
要理解情境工程的威力,這個類比絕對能讓你豁然開朗:
- 大型語言模型 (LLM) 就像電腦的 中央處理器 (CPU),是負責思考和計算的核心。
- 模型的「情境視窗」(Context Window) 則相當於 隨機存取記憶體 (RAM),這是模型處理當前任務的工作記憶體,容量有限。
- 而「情境工程」,扮演的正是 作業系統 (OS) 的角色。
作業系統的核心工作是什麼?就是高效管理有限的 RAM,決定在這一刻,應該把哪些資料載入記憶體讓 CPU 處理。同樣地,情境工程的任務,就是在 AI 代理做決策的每一步,都精準地將「對的資訊」填入它有限的情境視窗中。這些資訊可能包括:對話歷史、使用者偏好、外部知識庫的文件、可用的工具等等。
當我們從簡單的展示應用,擴展到複雜的 AI 代理時,情境視窗很快就會被對話紀錄、工具回傳結果、檢索到的資料塞爆。這會導致「情境中毒」(被錯誤資訊污染)或「情境分心」(被無關資訊干擾),最終讓 AI 變得既笨拙又不可靠。
所以,情境工程不是提示工程的重新包裝,而是在應對規模化挑戰時,必然誕生的全新學科。我們的焦點,正從提示的「措辭藝術」,轉向 AI 系統的「架構科學」。
所以,到底差在哪?提示工程 vs. 情境工程
必須強調,這兩者並非對手,而是互補的夥伴。情境工程是頂層的系統架構,而提示工程是實作這個架構中,「指令」這個元件的精加工手藝。
一個設計再好的提示,如果被丟進一個充滿雜訊的混亂情境中,也會失效。反之,一個架構完美的系統,依然需要清晰的指令來驅動模型。
簡單來說,情境工程決定「哪些內容」該被看見,提示工程則優化「指令該怎麼說」。
為了更清楚地比較,下表從多個維度進行了剖析:
維度 | 提示工程 | 情境工程 |
---|---|---|
核心目的 | 從單一提示中,得到一次性的好回應。 | 確保 AI 在複雜工作流程中,表現得一致、可靠。 |
範疇 | 專注於單次的「輸入-輸出」配對。 | 管理整個資訊生態:記憶、歷史、工具、外部資料等。 |
思維模式 | 像個創意文案,精雕細琢指令的措辭。 | 像個系統架構師,設計資訊的流動與管理。 |
所需工具 | 文本編輯器、ChatGPT 介面。 | 向量資料庫、RAG 系統、API、工作流協調器 (如 LangChain)。 |
可擴展性 | 脆弱,很容易因新狀況而失效。 | 從一開始就為規模化和一致性而設計。 |
失敗模式 | 輸出結果很奇怪、答非所問。 | 整個系統行為不可預測,忘記目標、亂用工具。 |
我該優先考慮哪個?
- 優先提示工程的場景: 當你的任務是一次性的、無狀態的內容生成時。例如:寫文案、生成社群貼文、腦力激盪。
- 優先情境工程的場景: 當你要建構一個生產級別、有狀態的 AI 系統時。例如:具備記憶能力的客服機器人、需要處理多輪對話的 AI 代理,以及任何要求可靠性與可擴展性的應用。
情境的剖析:AI 大腦裡的組件有哪些?
一個精心設計的情境,就像一個功能完備的「工作記憶體」。它由以下幾個關鍵層次構成,共同塑造了 AI 的智慧。
-
核心指令層 (Instructions):
- 系統提示 (System Prompt): 這是 AI 的「人格設定」。定義它的角色(「你是一位專業的金融顧問」)、語氣(「專業且有同理心」)、行為準則(「絕不提供醫療建議」)。
- 使用者提示 (User Prompt): 使用者當前的問題,是驅動對話的直接動力。
-
對話記憶層 (Memory):
- 短期記憶 (Chat History): 當前的對話紀錄,讓 AI 能理解「它」指的是哪個東西。
- 長期記憶 (Long-Term Memory): 跨越多次對話的永久知識庫。儲存使用者的偏好、歷史訂單、會員等級等,是實現真正個人化的核心。
-
外部知識層 (Knowledge):
- 檢索增強生成 (RAG): 這是解決 AI「胡說八道」的關鍵。當 AI 需要回答專業問題時,它會先去外部知識庫(如公司產品手冊、政策文件)查詢,把最相關的資訊注入情境,再生成答案。
-
行動與能力層 (Actions):
- 可用工具 (Tools): 賦予 AI 「動手」的能力。這些工具通常是 API,能讓 AI 執行「查詢訂單狀態」、「處理退款」、「轉接真人客服」等操作。
-
輸出控制層 (Output Control):
- 結構化輸出 (Structured Output): 強制 AI 的回應必須符合特定格式(如 JSON),確保輸出的資訊能被後端系統直接使用,而無需複雜的文字解析。
這些層次並非獨立運作。一個簡單的問題,比如「我上次訂的那個東西到哪了?」,就能觸發一個跨越所有層次的複雜資訊流,這也揭示了情境工程的本質——它不只是填充資訊,而是在協調一個動態的工作流程。
實戰藍圖:四個階段,打造情境感知的 AI 客服
理論說完了,現在來點實際的。以下是一個分階段的指南,引導你從零開始,建構一個高階的 AI 客服代理。
第一階段:建構知識庫 (RAG 管線)
目標是讓 AI 能存取你的內部知識,回答得有憑有據。
-
資料準備與分塊 (Chunking): 收集你的文件(如 FAQ、產品手冊),並將它們切分成語義連貫的小片段。
-
嵌入與索引 (Embedding & Indexing): 使用嵌入模型,將文本塊轉換為數學向量。
-
選擇向量資料庫 (Vector Database): 將這些向量存入專門的向量資料庫。這類資料庫能高效地進行語義搜索。選擇哪個資料庫是關鍵的架構決策。
主流企業級 RAG 向量資料庫比較
特性 | Weaviate | Pinecone | Qdrant | ChromaDB |
---|---|---|---|---|
主要應用 | AI 原生搜尋、RAG、代理 | 高性能語義搜尋 | 大規模、高性能相似性搜尋 | 開源、易於上手 |
核心差異 | 內建生成模型與代理框架 | 全託管、低延遲無伺服器架構 | Rust 驅動、進階過濾 | Python 原生、記憶體內或客戶端-伺服器 |
部署模式 | 開源、託管雲 | 僅託管雲 | 開源、託管雲 | 開源 |
最適用於 | 尋求一體化 AI 平台的團隊 | 需要高性能與託管服務的生產應用 | 對性能要求嚴苛、需自部署的應用 | 原型設計、本地開發、開源愛好者 |
第二階段:工程化對話狀態與個人化
目標是讓 AI 能進行連貫的多輪對話,並提供個人化體驗。
- 實施對話狀態追蹤 (DST): 在每一輪互動中,讓 AI 維護一個結構化的狀態摘要,例如
{'主題': '訂單狀態', '訂單ID': '12345'}
。 - 管理對話歷史: 為了不讓情境視窗爆炸,可以採用「滑動視窗」(只保留最近幾輪對話)或「摘要化」策略。
- 建構長期記憶層: 透過 API 將 AI 與你的 CRM 系統連接。當客戶進來時,立即讀取他的歷史訂單、會員等級和偏好。對話結束後,將本次互動的摘要存回客戶檔案。
第三階段:賦能行動與工作流自動化
目標是將 AI 從「資訊員」提升為「執行者」。
- 設計穩健的工具庫: 定義一組 AI 可以呼叫的函式,例如
get_order_status(order_id)
、process_refund(order_id)
、escalate_to_human_agent()
。 - 為工具使用設計提示 (ReAct 框架): 使用 ReAct(Reason and Act)框架,引導 AI 在行動前先「思考」,寫下它的推理過程,再呼叫工具。這讓 AI 的行為更可控、更可解釋。
- 安全的 API 整合: 實施後端邏輯來安全地執行 AI 呼叫的 API,並處理好錯誤情況。
第四階段:協調最終情境
這是見證奇蹟的時刻。在每一輪對話中,動態地將所有情境元件組合起來,餵給 LLM。
想像一下這個流程:
- 使用者: 「我最新的訂單在哪裡?」
- 系統: 檢索到這位使用者是「白金會員瑪麗」。
- AI 思考: 「使用者問訂單狀態。我需要訂單 ID。我先查她的客戶資料。」
- AI 行動: 呼叫
get_customer_details()
工具,得到最新訂單 ID。同時,它預見到後續問題,可能向 RAG 系統查詢「白金會員的快遞政策」。 - 情境組合: 協調器將 系統提示 + 長期記憶 + 對話歷史 + 工具結果 + RAG 知識 全部打包。
- LLM 生成回應: 接收到這個極度豐富的情境後,LLM 就能生成一個超乎期待的回應:「瑪麗您好,您的訂單 XYZ789 正在配送中。由於您是我們的白金會員,我們已為您免費升級為次日達快遞,預計明天就會送達。」
如何衡量成功?將技術與商業價值掛鉤
建構這樣的系統投入不菲,如何證明它的價值?我們需要一個超越傳統指標的評估框架。
類別 | KPI 指標 | 描述 |
---|---|---|
任務完成度 | 目標完成率 (GCR) | AI 在無人工干預下,成功解決使用者問題的對話比例。 |
工具使用成功率 | 工具呼叫被正確執行並帶來正確結果的比例。 | |
營運效率 | 人工轉接率 | 被轉接給真人客服的對話比例。越低代表 AI 越能幹。 |
工單處理時間縮短 | 與過去相比,解決問題所需時間的減少量。 | |
客戶體驗 | 客戶滿意度 (CSAT) | 使用者對互動的滿意度評分。 |
個人化影響 | 透過 A/B 測試,評估個人化功能對 GCR 或 CSAT 的提升。 |
將這些 KPI 與商業價值聯繫起來,是獲得支持的關鍵。案例顯示,美妝巨頭絲芙蘭 (Sephora) 透過其情境感知的 AI 系統,將產品推薦的轉換率提高了 11%。設計良好的 AI 客服,甚至可以將工單處理時間減少 40%,直接節省營運成本。
結語:未來已來,AI 的未來是「代理式」的
從提示工程到情境工程的轉變,是 AI 發展從量變到質變的里程碑。它標誌著我們不再滿足於讓 AI 成為一個被動的問答機,而是要將其打造成一個主動、可靠、有記憶的智慧代理。
給企業的建議很簡單:
- 從高價值的工作流開始: 選擇一個對情境最敏感、對業務影響最大的場景作為試點。
- 繪製你的資料地圖: 在寫程式前,先盤點清楚你的資料在哪裡。
- 設計模組化的情境層: 建構可重複使用的元件,加速未來擴展。
展望未來,情境工程自身也在快速演進。我們將看到更複雜的「工作流工程」、更自主的 AI 代理,甚至是能自我優化的「元 AI」系統。
這趟旅程才剛剛開始。掌握了情境工程,你就不再只是一個 AI 的使用者,而是它智慧世界的創造者。
Share on: